Menu
Have one of our financial advisers reach out to you.
|
History 歷史台灣崇真堂聯會成立二十餘年後,經過近一年的禱告與討論,於十月廿四日的委員會中議決通過,正式更名為崇真會,全名為「基督教台灣崇真會」,英文名稱為HAKKA CHONG-ZHEN CHURCHES OF TAIWAN。
台灣崇真會談到第一間教會何以稱做「崇真堂」。同工表示,卅七年前,亦即一九七三年,彭德郎牧師領受向客家本族傳福音的異象,在無教派支持之下,獨力開拓,辛苦經營。數年後的購堂,得到瑞士巴色會與香港崇真會的大力奉獻,購得比原先計畫兩倍大的空間,即今之台北崇真堂現址。彭牧師與長執們為感謝巴色會與崇真會的協助,在與兩會同工討論後,便將原有的「台北客家基督徒聯誼會」改名為「台北崇真堂客家教會」。 瑞士巴色會是全世界第一個向客家人傳福音的差會,一八四七年,兩位宣教師韓山明牧師(廿五歲,Rev. T. Hamberg)和黎力基牧師(廿三歲,Rev. R. Lechler)初達香港,開始向香港及內地客家人傳福音的事工。一九二三年二月十八日香港的七所巴色教會成立「香港巴色總會」。之後巴色差會順應華人信徒的要求,於一九二四年自立後正式改名為「中華基督教崇真會」,取其「崇拜真神,崇尚真道」之意。 一九五一年,由於內地政局改變,香港區會與內地總會脫離關係,遂於一九五二年六月七日在香港註冊成為獨立法團,改名「香港祟真會」。一九四八年時,崇真總會共有廿五區,堂會及宣道所一百六十七間,各類型學校三十間,會友人數達兩萬人。香港崇真會現有廿二間堂會,會友九千五百人。學校方面:中學六間、小學四間、幼稚園七間,學生總人數約一萬人。 如此,台北的第一間客家教會取名「崇真堂」不僅是感謝巴色會與崇真會的支持,更是聯結認同客家宣教的根源與異象。 至於後來為何取名「崇真堂聯會」呢?同工表示,十四年後,亦即一九八七年,由一間台北堂拓展平鎮、雙和兩堂後,想到未來會有更多的堂會會被建立,更有組織制度的架構就需要了,乃成立聯會的架構,如今廿三年後已有十三間的堂會了。當時為何不直接就叫「崇真會」呢?因為幾位牧長認為他們既不是巴色差會直接建立的教會,似乎沒有立場取名「崇真會」,同時也希望給各堂更多獨立自主的空間,因此就用「聯會」。 至於改名為「崇真會」的經過,同工說,近年來,台灣聯會與香港崇真會的關係並未因彭牧師安息而疏遠,反而互動更密切,去年十一月,聯會教牧團隊拜訪香港崇真會期間,看見崇真會對巴色會感恩之情並未因事隔一百六十年而淡忘;另一方面,崇真會成員多已非客家人,亦不諳客語,卻仍持守上帝託咐「向客家人傳福音」的異象,繼續關心普世客家宣教,這種情操深深感動台灣教牧同工,於是願意「認祖歸宗」,並且更緊密地站在一起。因此改名的想法迸放而出,港台眾人都以為美事。回台後,於十月廿四日聯會委員會中全數無異議通過更名案,並將於十一月廿一日的聯合崇拜中正式對外宣佈,以為紀念。 |
|
主要事工 MINISTRIES
中壢崇真堂
在大中壢區(包括中壢、內壢、平鎮地區)
建立社區教會、客家教會、校園教會、校園營商宣教事工、基督教教育事工、社區生命教育事工、社區讚美操事工、社區長者事工
在大中壢區(包括中壢、內壢、平鎮地區)
建立社區教會、客家教會、校園教會、校園營商宣教事工、基督教教育事工、社區生命教育事工、社區讚美操事工、社區長者事工
我信上帝,全能的父,創造天地的主。
|
|
Have one of our financial advisers reach out to you.
|
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